动画片中暴力元素对儿童的影响

昨天讨论到游戏激励用「战斗打怪」的概念刺激小朋友突破自己挑战困难,而我更倾向于用「保卫守护」的概念。因为前者具备了一定的暴力倾向。

如何知道产品元素中对于暴力的尺度

为什么这样的词,在成年人里容易被接受,觉得「也还好吧」,有那么多动画片都有「暴力的元素」,但是为什么还能热播呢?

电视剧和儿童动画片,并不是每一集都高度暴力,而是我们如何理解和定义什么是暴力。

大家可能会认为,暴力==血腥,但是可以看到,尽管我们所爱的很多好的动画片,都会出现暴力,瑕疵。「暴力是不是好的」我们毋庸置疑,我们需要更关心的其实是:如何把控「出现刺激的语言和动作」是对孩子有伤害的,并且,这样的伤害给孩子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是我们明明知道这样会伤害还去做,还是说我们其实不知道这样伤害了一个孩子。毕竟,我们身边的很多同事的孩子,都在使用这个产品。我们守护的,是身边朋友的孩子、每一个同事的孩子,是我们未来的孩子。

如果我们只是把用户,当成消费者,大家没有把用户当孩子,你怎么能产生同理心,你怎么会关心,你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产生这样的模仿?

这里我们讨论下:在做一个儿童的产品,「暴力的度在哪里」。你自己能接受的度,不代表小孩子能接受这个度。我们现在做小孩子的产品,如果自己没有孩子,或者自己无法感同身受(要么自己的童年没有亲身经历过暴力事件,要么自己对童年回忆忘记了),我们是无法得知这样的感受的。

我记得小的时候,「还珠格格」正在热播,我很喜欢看,家里人也经常播。我记得在第一部的14集,里面容嬷嬷拿针对紫薇用刑的片段,还记得吗,其实挺暴力的了,但是大人们的感受是无感甚至对于剧情需要所以觉得是合理的。而对那个年纪的我来说,我几乎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好还是不好,也不会分辨什么行为是电视剧/动画片里可以做,什么行为是现实当中不能做(在《数字化的儿童产品设计》里有提到,6岁以内的儿童,是不能区分虚拟和现实的),

所以我对这个片段记忆深刻,只知道电视剧里,是有人这么做的。我就偷偷藏了几根牙签,放到书包里,以备不时之需。隔了好几天,我的一个前排桌的同学,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就是我玩闹,就经常把凳子往我桌上撞,我记得当时很不爽,就说了他好几次,但是还是依旧不听。我拿出了书包里的牙签,在他后面有一次这样撞我的桌子的时候,我就用 牙签扎下去了。对方流了很多血,而我从小不知不觉被同学打上了「冷漠和暴力」的标签,两年时间,没有人和我做同桌,也没有人愿意和我玩。我不知道这件事对我的伤害多大,但是我到现在都会非常孤独,非常比常人更加在意身边愿意认同我和珍惜我的每一个朋友。

而当时的这件事,学校请家长我妈来学校了,但是并不知道具体为什么,我妈可能是猜到这个剧情来自「还珠格格」,就不让我再看了。但是他们自己没忍住在旁边看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的从房间溜出来,在沙发背后偷看。

你们可能说,这是电视剧情,不是动画片。我记得小时候,爱看的动画片不多,除了「猫和老鼠」还有「哆啦A梦」,其他都不记得了。但是,有一个长的丑的小动物,被其他动物欺负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丑小鸭)。我现在回忆起来其实也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在1年级还是更小的时候,我们小区当时的小孩子们会经常一起玩,有一次和邻居小朋友们会一起欺负别的小朋友。虽然我不会直接动手打人,但是我在旁边看着,其实也慢慢变成了一种「暴力犯罪」。后来我忘记了是怎么样,是踩死了还是烧死了,这个小朋友的宠物小黄鸭子。这件事在我长大成人以后,非常的愧疚,甚至让我产生的代价是,我给自己打上了「暴力基因」的标签。

在后来,好像更大一点,2-3年级左右?我们家里刚装修完,把墙什么的都翻新了一遍,当时我忘记了是模仿一个动画片还是电视剧,这个和暴力没有什么关系,好像粉刷房子什么的,要做一个自己装修的主人(可能是小鬼当家?),反正我是把这事儿在现实当中给做了。

我拿了一些学校里的粉笔,还有彩色笔、水粉画的颜料,反正各种能让家里看起来五颜六色的东西,趁着我妈不在家,带着邻居把家里给「刷」了。听着挺有趣,但是后来的代价就是,我被我妈打断了腿。

打断腿。是真的断了,我后来腿瘸了两三年,走路都是歪着的,我妈当时打完也后悔,但是她真的没忍住,这事后来吧,也让我被学校的小朋友嘲笑,还说我是残疾人。

所以我在长期这样「自我毁灭」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他人评价「他人认可」的重度需要,我经常觉得这个世界所有人都讨厌我,不喜欢我,我不被人可。后来我努力工作、写代码、做产品、写了很多博客、也通过文章慢慢帮助了其他人,不仅得到了一些朋友对我的认可,也慢慢产生了一点点的自我认可。但是我依旧严重的「自我怀疑」。这样的我,某种看似「自大」的外形,却莫名其妙的有一种十分「自卑」的感受。突然觉得自己的童年也是一个小可怜。

算了我的童年就不多提了。

我只是想说,大人们对于很多儿童动画片的里面的暴力元素感觉只是小打小闹,对刺激的接受度更大,对暴力的接受度更多,觉得这样也「还好吧」,但是对小朋友来说,发生在日常电视和动画片里的某些桥段,小朋友其实已经早在背后(也许大人不知道的地方)把事儿给做了。

为此,找了几篇论文,作为观点的支撑。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

当前国产儿童动画片的教育价值分析.pdf

动画片对儿童情感品质影响的研究.pdf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动画角色设计研究.pdf

  • 1、儿童本身所处的时期,擅长于模仿
  • 2、儿童看动画片,会对其中的角色或者行为认同
  • 3、儿童解读信息能力较弱
  • 4、儿童的情绪自控能力还没发展起来

其他的理论研究,我继续补充,今天我只是简单用了我的真实的血淋淋的案例,回忆出来。也许这是我个人的经历,和动画片和电视剧没有什么关系,和家庭教育有关。但是,我们现在做一个产品,你怎么保证你做的产品,教育的内容,服务的对象,是一个具备高素质、高自控制的父母、你怎么知道你所服务的千千万万个儿童家庭,是什么样的孩子?

为什么讨论暴力?定义什么是暴力?为什么孩子还是很喜欢「战斗打怪升级」这类的游戏我们还要让他玩儿?

我们知道,很多家长是反对游戏的,尤其是暴力的游戏。为什么会反对?你没有自己的孩子,你不是小朋友,你在制造动画故事和部分暴力的情节的时候,在质疑「他们的反对」的同时,你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感受?但是他们拒绝你,不是因为他们不认可你的产品,不是不认可游戏,也不是不能接受打斗暴力的情节已经成为了大家越来越能接纳的元素。因为,大家都成年人,我们知道游戏里面的这是社会需求,是大众需要,但是,我们虽然是成年人的同时也是一个孩子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受到连环伤害的可能性,我只为我自己的孩子负责,所以,我家孩子不需要,仅此而已。

我们可能面对「家长的反对」会说:「这个大家都很多人玩呀,小朋友很喜欢呀」,为什么我们「不能做」?

我没有养过孩子,我只养过兔子,这里我引用一段我的寄养给我发的一段话:

  • 1,大人觉得吸烟无所谓,就应该给孩子吸烟吗?
  • 2,大人觉得暴力也无所谓,就应该怂恿孩子去打架吗?
  • 3,我们为什么要争论儿童健康是不是好的,或者儿童暴力是不是有害的?

所以,为什么要分辨什么教育对孩子不好到什么程度才不去做,而不是去坚持什么教育对孩子好的我们努力做?

昨天读何玲老师的这篇:谈谈教育产品的克制、温柔与坚定

做一个儿童教育产品,需要更加克制。


插播和朋友针对这一个问题的讨论:

后来这篇文章,被朋友转发,然后聊到类似儿童模仿的行为。

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自己身上、孩子身上所发生的问题,不可能只因为产品本身 家长家庭才是主要关系,产品只能是帮凶。虽然这是我深刻的亲身经历,但这些不全是产品给带来的。

在做产品的时候,就是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却不是所有人都觉得不合理,我知道产品不会直接造成影响,但是,产品出现的一点点帮凶,都会让整个产品走向变得很糟糕。

如果,产品要做迎合,迎合市场迎合孩子甚至部分大人。比如孩子很喜欢怪物、越凶的越喜欢,比如恐龙,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恐龙?

为啥孩子这么喜欢恐龙?教育学家:不要过早唤醒孩子的“恐龙梦”

然后发现,这类问题好像没有答案。

其实好坏,都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没有好和坏,只有自己在这个场景下,选择做什么,选择用什么作为我们的产品的价值主张。我们在做一件事,还是要分场景:

  • 如果是游戏,户外,当然可以刺激,放纵的元素刺激活跃细胞去让他更多的挑战自我和加强运动,提供合理的空间。
  • 但是如果是房间里,床上,睡眠场景,如果给过多的动感元素不利于睡眠。孩子2岁多一点,就会开始怕黑。开始产生对鬼怪的恐惧。

所以我在想,家长什么时候应该控制,在什么阶段应该放手,第一取决于场景,第二取决于孩子当下的发育。如何选择合适的产品?

而我们做产品的时候,也重度依赖于场景本身,服务对象又是儿童,就需要考虑孩子自己的发展,是否能提供在这个阶段性,一个范围区间,定义合理的元素。这是产品需要收敛的。

什么场景,用什么元素,更安全,更值得信任?

这是我刚刚和朋友讨论完的一点点思考。


  • created at 20200220
这是我的原创文章,如果觉得不错,可以打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