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时间

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会真的在珍惜时间。


这其实是一篇手稿日记的转录。

1

朋友邀请我做一件自己没有想过的事,写一门AI PM课。我不喜欢把它叫做「课」,更多的还是一个分享。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我喜欢分享。当我发现长时间写作,不经意中我的文章能够帮到一些人,我心里会被满足。

我很清楚当初自己陷入苦难和煎熬的时候,没有光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内心真实的孤独感。一个很小的批评,都可能压垮当时坚持到最后一刻心酸的自己。我希望我的课,能给一些朋友带来一点点光。

AI PM 其实也是普通人,没有什么所谓的光环,都是把负责的产品做好。做好一个AI产品也很不容易,在这个时代下,想做好任何事情,都是很难的。但是当你真的想做好一件事,世界会有人来帮助你。

我是最早的那一批AI产品经理,刚入行也才大四,没毕业就进了商汤,是从iOS转的第一位产品经理。那时候,我做了很多事情,却不知道要如何思考问题,而产品经理更难的其实是在思考问题的事情上。

找场景,找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

写需求文档写不好,不是因为不会按格式规范写出多少数量的字数,而是没有真正定义清楚问题。

沟通协作不顺利,情商只占一部分,更多的是没有理解大家的信息和背景知识,没有明确问题。

在我现在去回想,过去在有些也没有做好。我不断去发现,问题背后还有哪些问题?才知道,许多问题其实就是这个行业的常识,但那时的我并没有想到这些。

包括,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何与客户沟通中挖掘需求?如何在纷乱的信息中找出关键问题,如何设计满足需求的产品,最关键核心的指标是哪些?

AI PM 大多数时间都在干活,把时间花在找问题以外,还在找自己的工作方法,学如何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点点去学身边的人是如何工作的,网上查资料职场基础知识等。

2

做AI产品经理的,又是偏技术类的,除了技术还需要懂很知识,没有坚持下来,就容易放弃。但我后来发现,当一件事投入了足够的努力和心力,就会变成自己想做的事情。你真正想做一件事,就会控制不住你自己,去完成你心中所想。但这种发现是需要去做很多事情才知道的,想要什么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预设。

这就好比我在大学的时候,我并不喜欢学计算机,大学我好几次是想换专业的。我经常逃课。从c到Java,基本不会写。我到大四不得不为了养好自己和家人,(因为父亲去世了,所以我开始承担对这个家的一些经济上的责任)和叔叔借了一笔钱,贷款去学了iOS开发,从新学最基础的#import 预编译指令,沉下心去学习大一到大三都学过的知识,包括指针函数调用,封装代码逻辑等等的。

封闭了几个月,正式做项目,我才发现,编程还挺有意思的,内心对编程也不再抗拒。这时我意识到,有时候讨厌做一件事情,可能是因为过去并没有真正努力过,真正努力去做好这件事情,不去想喜欢不喜欢的时候,坚持就变得不这么困难了。

这4个月,我做了好几个APP,有很多概念在项目实操中内化,其实还是很好理解的,对计算机也产生了兴趣。虽然做的项目没有上线,但特别有成就感。后来在毕设,用iOS做了一个拼车APP,写这个APP的时候,滴滴还没有出来。

3

在面试商汤的时候,用这个拼车APP的手稿给面试官看,其实是做技术的告诉他这个代码我是怎么写的,没想到他让我兼职做了产品经理,可能是发现了我这一个特质,愿意发现身边的问题然后去想办法解决。

校园拼车APP的场景是:

每回从学校里去北京,到天津的市区都很麻烦,因为学校的校车大巴,只有固定的点才能出发。在非固定的时间段想去。就需要掏更多的钱去拼黑车。

怎么拼黑车?一种是司机自己这个时间恰好有位置能把你凑上,但是大部分是没有的,就只能在宿舍的楼道板上写「拼车北京,xx月xx日xx点xx分 手机号188xxx」等等。

一趟从天津到北京的黑车要240。如果没有凑够人数,那就得自己多掏钱,三个人就得80,4个人60,省了20块钱。看着很少,但实际上多付了这20块钱对学生来说就接近于在学校附近餐馆打工一天的日薪了。我记得那时候一小时的零时工是5块钱。

做这个APP,就是想做一个能够真正在自己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产品,也能给学弟学妹带来一点点帮助。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要去想功能,想场景,想需求,我只是想。目前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方式能不能解决,而最原始的我自己作为用户本身找到的痛点。然后做这件事。我作为产品经理的这个角色已经显现出雏形。

4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在更早的时候,不知不觉用到了这样的挖掘需求的能力。

在高中的时候,我去过几家服装品牌店,像only ,vero moda,普普风等店铺都做过导购暑假工,也就是店铺销售。

做销售,固定日薪加上销售的业绩的提成,能拿到不少。我做销售还比较有天赋的,每次店里我的业绩都是第一,店长都想把我留下来不让我回学校。

我发现卖过衣服,自己才知道,女生买衣服其实是非理性消费下的真正理性。

一般有钱人会更爱买打折款,因为家里衣服太多了,穿的次数比较少,打折便宜*次数少,衣服的才会更划算。

身材偏胖的会买小1号,去激励自己减肥;从胖子减肥成功的人更爱买衣服,因为漂亮衣服是督促减肥的原动力。不要小看女生对衣服的热爱,其实是对自己的追求和认可。

反而,在颜值和身材都非常好的人,没有这种原动力的特定诉求,是比较难伺候的,眼光品位都很高,因为穿什么都好看,就反而很难精准推荐。

我认为产品经理,是需要接触用户去感受对方需要什么,才能洞察需求的。就算是做算法类的产品,最开始也不是埋头想算法产品经理需要做哪些工作,而是先了解这个算法需要为谁服务。

看似电商和信息推荐像是完全新发明的一套AI算法,我反而觉得其实就是沿用了经典的店铺导购的经验,先基于对用户的观察,才做的推荐。

比如卖衣服需要主动观察客人,包括她的外形身材和穿衣风格,如果她有和朋友一起,就会听他们的聊天,找出她目前可能需要的衣服款式,因为什么目的去想买哪些特定的衣服,然后再根据她的特点去推送当季的打折款或者新款,而不是一上来就非常热情推送,我想到推荐算法的原理,也是先分析用户属性和用户关系,再做协同过滤,才会去做更精准的推荐。

我会更喜欢用接触人的方式去做好产品和服务。

5

后来做教育,本质也是做服务用户的事情。

之前做了一个儿童产品,是不太接地气的。一开始没有理解作为一个妈妈的诉求:

妈妈们每天工作很辛苦,下班回了家还要带娃,监督孩子学习,哭啊闹啊,都是非常痛苦且没有耐心的事情。这种内心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下,是极其的疲惫、焦虑和无力感。

如何解构母亲的角色?有很多家庭把孩子交给老人带,也是为了节省妈妈的时间,但是家里的老人没有办法给孩子更多的教育,于是只能把「陪伴」和「教育」的这两个角色,分出一部分,将教育交给老师和校外培训,将陪伴交给家里的老人和自己。所以,做儿童教育,更多是帮妈妈节省时间。

辛苦的妈妈们,只有在周末才能陪孩子去做一些早教,亲子活动、游乐园,或者是送孩子去培训辅导,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而新一代90后的父母的品味审美,素质,个性化等文化价值观,展现出他们对学习产品的要求会很高,从以往的追求片面的分数,到追求教育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这对传统教育企业的要求都是很难做到的。而在线教育比传统线下机构,能吸引家长的最本质是两点:

1,给孩子的个性服务(1v1) 2,节省妈妈的心力和时间(在线化)

在教育投放的广告中,塑造出在个性化课堂互动出来的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克服难题「完美宝宝」,完全吸引了妈妈们,而实际上真正的内容质量不见得有多好。加上英语纯正发音的外教定位,偏中高端轻奢品牌圈住了女性这种弥补和证明自己的诉求–(我小时候英语不好就是因为没有外教给我上课,而现在有条件了;我家孩子用的是北美外教的1对1英语学习,而不是满大街的培训班学习;我为孩子付出了很多钱和成本,虽然没时间陪孩子但我还是一个好妈妈…)

而教育机构要把规模做大,必须靠用户口碑。用户口碑是靠家长来传播,所以服务的面向对象是家长,但是使用产品的是儿童,这就是做儿童教育困难的原因,场景分离,导致需求要交叉来挖掘。

一帮家长管好孩子,二让孩子学得开心。孩子开心,家长买单。两者指标互相交叉影响。

再访谈几个家长,有一句话感触挺深,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爱玩,玩啥都是玩。那不如玩英语。那么如何让孩子在玩英语的过程中有所成长,是除了玩以外,还能学到一些真正有帮助的知识,让孩子不在过度商业化的教育包装中成为牺牲品,这就是品质,品质就是把控内容和工具。

  • 内容和工具,靠教研,老师,产品和技术等提供
  • 产生效率的服务,是解决家长(妈妈)在教育角色的所投入的成本

6

回到课程设计,我们为什么要去做产品?做产品是为了帮助什么人去解决什么问题?

前面,做教育服务,服装导购,校园拼车APP,这些产品形式或服务形式,我觉得都是为了帮人去提高满足需求的效率。没有拼车用户就得自己一个个找同学凑单;没有店铺导购就得自己满场子挑衣服;没有校外培训老师而家里老人给不了教育,妈妈就得自己早点回家教孩子。

那产品和服务,都是提高满足需求的效率,效率本质是回归「人本身的幸福」。而我自己也喜欢做不断提高效率的事情,才能让自己更幸福。

AI 产品经理,想做好一件能有效解决问题的产品,不论是用人工智能或其他技术和各种工具,都是为了去做好这个产品。找场景,找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

过程怎么做是为了提高做这件事怎么更快的效率。思考怎么做,也需要投入时间精力成本,这些时间都比不上在帮助产品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身上。

把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放在思考问题。才会对这件事本身充满热爱。人更喜欢去思考有意思的事情,人具有天生的好奇和探索欲。

我很喜欢读一些上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好书,经典著作。例如《技术与文明》这本书就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它里面用了很多案例揭露出技术的演变,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改变。我喜欢思考这些问题。我做好一个产品,写好这门课,会不会从一个很小的点影响了人类的历史文明,如果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儿,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会不会有心里的负罪感,我想不想从更早一点知道哪件事儿是我不能去做的,我要做什么事,我不能做什么事,基于常识的判断,我要去多理解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

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讲到「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如果教学,只是用不相连的事实和不经解释的公式来给记忆增加负担,而不注意培养理解能力的话,那么教学工作就会陷入极大的危险中。而孩子的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除此之外,在没有足够高的内在动机之前,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也不要低估环境对自己的改变,不要靠反人性的行为做对抗。我经常说的一句话,能用钱解决的就不要靠意志力,因为人的注意力心智能力和思考能力,是脆弱的,你必须很聚焦,你只能容纳的去思考那么一两件你值得思考的事情。

当你把时间精力花在对付周围的环境上,你没有时间去做你想做的事。你的思维方式会不经意间受到影响,变成你所讨厌那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那类人。

做好产品做好教育,更是一件严肃且神圣的工作,不去想用户场景,想问题,把时间花在产品以外的事情上,是做不好产品的。而我们会说,人工智能是提高效率的武器,但是任何武器都有好人和坏人去使用,造福还是危害社会,是不同的选择,是价值判断。


  • update at 190929
这是我的原创文章,如果觉得不错,可以打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