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产品的ROI

如何理解教育产品的ROI?

在开产品评审的时候,大家一定会沿着这个功能解决什么问题去讨论这个产品的ROI。

包括:为什么做这个功能,目标价值是什么,核心ROI是什么。在里面所说的价值(讨论的出发点),是为了用户(教学)行为的价值,数据本身的价值,还是本身的商业价值,这几个在教育里面要分开看。

我目前的思考是:

教育产品,需要计算的ROI不仅仅是留存,活跃,还要考虑实现数据上升的手段本身是否合理,是否对儿童积累一段时间后会带来伤害。

被质疑或者挑战的时候,大家关注ROI主要提到的问题有两方面:

第一类问题:ROI 1、怎么证明产品功能有价值(比如产品数据和教学数据的定义,怎么让留存数据指标体现出来;到家长外化那是第三个阶段做的价值升级)

第二类问题:ROI 2、怎么证明行为改变有意义(比如使用了这个功能,会不会有好的改变?)

这类问题其实在很多教育公司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是基于这样的框架之下:

1、探索的理论如何转变为我们所需的「教学目标」和「产品目标」 – 这里说的,也就是昨天讨论的ROI的问题,到底是看留存还是看行为改变,或者行为改变怎么体现到使用率提高或者是留存上升

2、基于这两者之间的目标,如何设计的产品「手段」 – 手段是否满足产品体验原则、是否满足儿童认知、符合教学原理(至少不违背)

3、设计的「手段」是否满足目标–也就是如何设计可被评估可被验证的「效果」 – 可收集的数据、可证明的因果关系、可量化的指标、可外化的效果

然后再基于这个框架来理解「某个功能」本身,来怎么回答这两类的问题,否则,团队目前思考的问题框架,或者大家看到的只是使用数据和留存数据,可能不知道怎么把教学数据映射到大家的工作价值上面。

这个是我刚刚提到的第一类问题:

–学生愿意使用的基础上,有可被证明的效果,可被收集的数据,家长看到,愿意反向和孩子一起用、可以刺激家长的使用和家长的留存、甚至愿意转发分享刺激转介绍等等,也可以理解为是「价值的传递」。

教育过程的很多价值,数据,都是可积累可传递。

这是一个可以被传递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只有一层的价值。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我们要规划每个阶段可以做的事情。

第一阶段,能解决什么问题–问题产生什么价值,能积累什么数据,验证什么效果,并且未来需要给第二阶段的产品用户带来什么。 —-目前我们就在第一阶段,先回答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比如,这个功能解决的是用户最开始使用的动机问题。而动机问题,加强的是行动的开始,持续的开始,还有需要持续的时间观察。不是没有数据,而是数据需要持续的积累。

第二阶段,能持续产生什么价值,传递什么价值。学生部分。

第三阶段,能聚合什么价值。包括家长参与。

在思考产品ROI问题的事情上,有两种常见的思考方式:(这也是产品博弈的过程)

第一种:很多做商业的公司用经营数据的ROI来逆推做教育,本质上看商业和交易成本。经典的vipkid,字节,大家都在看在线教育的市场空间。大家更优先看重这些商业数据,逆推来选商业ROI最高的功能。但是,做教育产品和做娱乐,社交或游戏产品不同。

第二种:还有一类是基于技术或者基于教育原理出发做商业,虽然短期不盈利但是未来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方向一定是正确的,比如技术语音测评深入教育的评测和对话系统,比如grammarly从积累语言学到帮人们检查错误,还有前公司安人心智爱贝睿做科学早教。

而在教育产品评审前,考虑产品的ROI,我们应该对「对高ROI本身分类」以及「达到高ROI的手段分类」:

1,要对ROI本身的定义分明确,包括营销数据,产品功能使用数据,还包括教学效果数据,教学本身的行为数据,还有一些隐藏数据等等。

2,要考虑实现高ROI产品功能的手段,因为教育和医疗有一定的相似,「教育病毒」有一定的潜伏期,或者需要在更长周期后才能看到有没有效。而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团队要探索的地方。

设计产品的功能的时候,也需要考虑不同维度下ROI最高的优先级:

1、探索阶段可以优先考虑产品体验,让用户进入一个好的使用体验感受 2、在补教学合理性,不让产品体验的过度追求而失去教育意义 3、在进入成熟阶段,需要谨慎对待大规模的用户体量,使用时间,频率,周期的问题,在原有的场景「病毒」不会爆发但是在成熟期可能会爆发

因为教育本身独特的性质:

教育产品是为一段时间的「累积结果」负责,结果好坏是第一位的,过程体验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

  • 教育消费决策,决策周期长,成本中包括钱、时间和机会成本,冲动消费比例少
  • 教育产品的模型构成更复杂:教研、教学、服务、产品、设计、技术,迭代周期和成本更高
  • 教育产品的一个1.0用户周期,不是学期学年,而是这个产品可以做到用户达到一定满意度,愿意进行口碑传播,让正确的产品服务模式和有价值的数据开始积累,从而降低获客成本,以及后续服务迭代的成本
    • 引诱用户冲动消费,带来短期业绩,没有好的结果作保障,带来负面口碑;
    • 内部整个教研、教学、服务系统没有达到一个良好配合和正向循环,让迭代成本增高很多
  • 教育产品冷启动,是要整合多个专业领域,协同一个多工种的组织,做出一个产品服务系统,渡过一个用户周期,让用户进入口碑传播阶段,让内部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娱乐/信息产品为「过程体验」负责,过程体验是第一位的,结果是第二位的

  • 娱乐信息产品,投入成本低,决策周期短
  • 娱乐信息产品1.0用户周期,可以是天、小时、分钟计算
  • 娱乐信息产品的迭代逻辑、周期也更短

所以这两种思考路径,各有优势,都可以结合。

  • 从认知路径到产品路径,做教学目标的效果,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和口碑,才能让商业的营销不骗人。
  • 但是商业路径下的逆推,结合认知路径到产品,就可以有一个绝大的优势,公司有钱有资源让我们可以有探索的空间。

不同路径做不同产品,产品风格不同,做产品的人也不同。也有团队两头启动,和而不同,这样是最好的。

我们分析叮咚课堂和葡萄英语,vipkid,好未来,这几家都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商业模式。这样的基因差异,所带来的就是组织目标不同,容错环境不同,资源不同,以及选人标准不同,这就下沉到最终我们要选择的员工,人,做事工作方法,标准,都不一样,会和商业,产品,教育原理,找工作,这些其实都要一起来分析。

我之前面试过一家公司,他们的商业逻辑和vk商业产品的逻辑很不一样的,在做一对一 ai 课的阶段经历,和采取市场营销的方式完全不同,当时他们的总监(我搜了她是技术出身,教育经验很少),就发现在面试的时候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他们的思路很技术,对教育的了解不深。所以也是有好有坏吧,毕竟这个教育市场太复杂,更多的元素的人进来,有更长时间去思考不同的问题。

但是,也可以说多外面就算技术很强的背景投入到做教育,都看到尤其本身上为了赚钱,赚一波市场空间的红利的公司,而不考虑这是面向孩子的设计,也不觉得有问题,这是有多么的可怕。

所以,做教育,选择公司,选择产品,选人,都很重要。

但是,教育产品经理,要从教研层开始理解和梳理,但跨这个领域,对很多人是有难度的。而且,教育产品跨到教研的角度和传统教研是不一样的,最好能比教研吃得更深,更解决第一性原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技术去模拟和整合。

所以一个教育产品从源头,到落地,到组织管理,到商业,一大串的问题…最好都去考虑,但有些是因有些是果。也很难,产品都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缺陷。

而在做教育的过程中,依然会面临不同的观点和挑战,幸运的是,和优秀真诚的人一起合作,我们可以从更多的方向和角度来思考教育的问题。不要局限于别人的不同,而是当自己面对大家的不同看法时,都需要多元的思考。

在这里,新学了一个去我执的概念,来自讨论群里的一段话~

我是对整体大家领悟的感受,来自于你们每个人的综合,X把大家的devotion提炼了一下当时,体现了某种既务实又科学且不我执的高光。「去我执」粗浅的理解是,有自己的观点,有是非善恶的标准,有求真的信念,但是能从更多的与自己原本不同的视角,维度,看待并接受,并智慧地手法上平衡,方向上前进。

回上海了,在机场等着登记时笔记于此。


  • created at 20200214
这是我的原创文章,如果觉得不错,可以打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