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PM 的能力思考与技能训练

我是 AI 产品经理 ,我想要努力把自己在 AI 领域的产品与事业做成。这离不开长久对产品的思考、以及对 AI PM 所需技能的训练。而我是否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 AI PM ,并不重要,我只为了达成我的事业而奋斗。

对产品的思考很难写成一篇系统的文章,因为涉及公司内部机密,而且对产品每一个细节的打磨好像很难用文字来体现。所以本文的聚焦于我在 AI PM 技能方面的思考和训练方法,算是一篇持续思考的总结。

我将这些技能分为三大类:

  • 首先是基础技能,这是每个人从校园进到社会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比如写邮件进行沟通协作、写会议备忘录如何提炼重点等,新人如何在团队中进行「有效」沟通。

  • 其次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并不是指在基础技能完全达标了之后,才开始提升;而是在自己所属专业岗位工作中必须拥有的技能,需要依赖项目实战和不断练习。

  • 最后是进阶技能,进阶技能决定了一个人未来能走多远,思考层次有多深。进阶技能不仅需要依赖经验,还需要高阶模型来指导自己的思维框架,以及源头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进阶技能需要持续十年以上的阅读与输出的积累,短期内不会有很大的成效。

基础技能

书面表达技能

书面表达在工作中常用于会议记录、邮件沟通,文档撰写等。

1、会议记录怎么写,这里推荐我前老板的一篇文章:专业主义,从备忘录开始 - 阳志平

2、如何进行邮件沟通,不仅仅是用「没有语法错误」的书面表达作为沟通手段,背后实际还隐藏了一个人对当前所需要沟通的问题思考。

  • 首先,对待沟通问题需要先思考双方的利益点,以及该问题对公司的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和利益点的问题,别人为什么要帮你做这件事?
  • 其次,沟通的形式,最重要的不是选择邮件沟通还是线下沟通,背后应该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比如你是否清晰并准确地描述了你的问题;是否草拟了一份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abc 来让沟通对象进行选择和修改;
  • 最后,是否经历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并在沟通中描述自己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有哪些、需要获取当前阶段的学习帮助是什么,包括学习方法、推荐资料和建议等。沟通不是理直气壮地把需求传达给别人让别人帮你做,而是站在双方的角度,将事情更好地推动下去。这里推荐阅读:

3、书面表达还包含组织信息点的逻辑关系,对关键信息进行提炼等。包括正确地组织语言,不出现明显的语法错误。比如我的中文语法不过关,小学语文好的朋友一下就能看出来我的博客写得各种语言不通顺。

给大家看我的负面案例:这是我之前写过的文章,对比前后版本:红色是我第一个版本写的,绿色是语文好的舍友帮我调整后,我反复改改改过的:

发现红色文字的问题了吗?–> 各种逻辑关系不对、语序不对、缺少介词和连词、还有常见的中文语法错误。(其实这就是写匠真的要解决的语法错误啊[哭笑不得])

问题背后的根源:

  • 也许也是长期使用微信沟通导致的。因为微信发送文字,基本都是单字、表情和短句,中间有时不会带连接词,介词等。
  • 没有经过的长文章训练,长期口语化表达缺乏了前后的内容逻辑和组织,和他人沟通就会出现说不清重点,导致沟通文字信息冗余等问题。

好在,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现在改改改也还来得及。

英文阅读理解

大家会觉得很奇怪,英文为什么放在基础技能里面?感觉大学考了英文四六级,到了工作了也用不上啊?

虽然英语不是高频使用的技能,但是当遇到查资料只有英文原版时,或是在突发情况和国外客户对接要英文口语…如果没有英文基础,只能认栽或者临时抱佛脚。

有时候基础技能的积累,平时不察觉,但在关键时刻还是很重要。所以提前把基础技能打好,未来才能走得更远。

其他基础技能的不多说,我自己目前就需要补这俩基础技能了。


专业技能

不打算挨个深入讲。只谈谈我对专业技能培养的个人见解。

专业技能,首先是自己对所在行业的深入理解,然后是解决产品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再通过学习专业技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比如我是做 NLP 领域的 AI PM,工作中需要的专业技能有:需求分析、市场调研、用户调研、产品设计、理解技术原理(如何落地)、团队沟通(推进)、项目管理(把控风险)、产品规划、商业变现等等。这些可以认为是每个 PM 的必备专业技能。但是,我们什么时候要拥有这些技能?

我的理解是,真正认真做产品的人,不是每天去学技能,或者工作中为了掌握这些技能,然后提升自己的「能力」的目的是获取别人的认可、找到心理平衡从而减少焦虑。

学习技能是出于热爱自己的产品,想要把产品做出来,以产品中的每一个项目输出为目标,在产品从0到n的过程中,解决各个环节推动最困难的重点问题…根据自己或团队共同遇到的问题,反思哪里做得不够好,然后学习技能来提高自己和团队的效率,最终把产品做出来。

说的再难听点,如果一个工作了好几年的 PM ,仍然无法掌握上面说到专业技能,只有两个原因:

  1. 自己做的产品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因为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基本不可能遇不到), PM 没做过,而且思考得少,所以没有这方面技能…
  2. 自己在这个阶段,确实遇到了问题,但是自己没有深入去想、真正去做,所以有经验也没有get到技能…

~ 我以前会很在意提升自我,可是经历了在写匠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加上日常被老板抓去训,也看了陈虎平老师对职业思考的文章,反思:以前的我,是否过于追求个人能力,而非努力做好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实际上,在一个商业社会中,真正缺的( PM )不是技能很强、或者是超级努力的人;而是要一个给公司、给社会带来更大价值的人,在关键的环节中,能做正确的事情、以及用正确的方式把事情做出来的人( PM )。因此,需要 PM 带着团队,去为公司、用户和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的产品。

决定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有多个因素,包括创始人的战略定位、市场的各方面因素,等。虽然 PM 的专业技能真的只占很小的一个方面,但是必须要有。对 PM 要求更多的,就是发现产品背后的问题,并且将问题一个个解决。

所以, PM 真正需要花时间精力的地方,是对产品的不断思考(产品对用户-商业-社会的价值)、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重大困难(技术落地与方案实现等),将那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都一件件做好(原则与细节都要遵守)。

一般来说, PM 只要有一定的实战经历,也认真做好每个环节中的事情,在工作中的实践加上课后的思考,都能不知不觉中学到这些专业技能。

甚至在搞砸了几个产品之后,更能深刻理解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将技能内化到骨子里。有时候成功的 PM 背后,就是多个失败产品的经验和教训,让这些血泪和痛苦化为 PM 继续做好下一款产品的动力,是热爱产品和坚持做好产品的毅力,支撑 PM 继续走下去。

嗯,而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区分,在于基础技能可以不依赖商业项目实战也可以做到,可以自行练习,多写,根据逻辑或框架反复改改改,慢慢就掌握了。专业技能就说到这。


进阶技能

面试或者圈内总是问到,优秀的产品经理 ,最重要的能力或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这里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如果要回答具体的能力or角色,就需要分析背后的具体情景。

不同背景下的 PM

因为在不同的背景(比如大公司or小公司)、在不同的阶段(需求调研初期or产品开发过程)、对不同层级的 PM 的能力要求和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

  • 比如我在商汤还是小 PM 的时候,老板在前面帮我铺好路,我最最重要的角色实际是项目管理,而项目管理最重要的是团队沟通。当我在团队协作很痛的时候也必须不断学习团队协作方面的技能,也就是因为深刻的痛过和反复练习,所以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很强。
  • 再比如我在上家创业公司独立负责一款产品,我最重要的角色有两方面:
    • 第一就是根据老板在战略定位做出的决策,做好需求分析,进一步拆解并充分理解需求(老板的需求和用户的需求),比如通过对产品和市场做深入的调研,总结自己思考的方案与老板确认,再进一步挖掘背后的依据,将最终方案结果落实到产品设计中,快速做用户测试来验证产品MVP;
    • 第二是带着 AI 小团队将 ML 与 NLP 的算法技术落地,并完成产品的上线。对老板和团队来说,在这个阶段,我在算法落地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统筹规划、以及解决算法到产品的实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提高算法准确率–扩充校对规则库的数据量等等。因为前面老板拍板了,我只能选择相信并把这件事做好。

而,到了大公司或其他行业,也许对 PM 的角色、预期标准又会不一样,因为他们面临的问题不同了。

  1. 在创业公司,产品方向基本都是创始人拍板(某种程度上CEO才是真正的 PM,自己只是他下面负责干活的 PM),除了战略定位不要轻易动,对产品方案和细节调整,是相对容易的。而 PM 在这里的角色,第一是:需求挖掘与原型测试,节省公司前期探索的时间;第二是更重要的,就是把这件事落地,先跑起来再深入想为什么。因为在小公司需要考虑背后的资源和时间等各方面限制条件的权衡。所以 PM 除了想,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利用仅有的资源推动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技术负责人,自己还得拆解业务逻辑与技术指标,让算法技术能快速实现到工程层面。节省产品开发周期,在最快的时间内上线并获得反馈。

  2. 而在大公司的成熟业务线,资源相对充沛,产品要面向的用户更广,技术人才也多,而且给 PM 想解决方案的时间也比较足,所以 PM 思考问题的时候,得更加考虑产品用户的价值,提出的方案具有专业性,而且 PM 还要花很多时间在公司内部对产品方案进行各种讨论,先彻底想清楚了再去做…因为想错了,在大公司要调整就很难。所以,大公司对 PM 的能力要求,可能就是技能专业性和产品思维深度。

而不管是什么背景下的 PM 的产品思维或能力,都是在做事和反复思考中涌现出来的,不是提前预设好的,产品方案也是需要经过一定的试错的。因为,社会的环境和产品背后面临的困难是不断变化的,没办法过度预设。

而,上面说了那么多,都是为了讲清楚:优秀的 PM ,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在我看来,真正优秀的 PM ,或者说 PM 最重要的能力,是能不受限于单个维度的方法论、过去背景经验的思维定势,可以去面对复杂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在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推动落地把产品做出来。So…

** PM 如何应对各种复杂而不断变化的困难?**

这背后支撑 PM 如何决策的因素,不仅仅是行业经验和专业技能,更多的是不断思考的积累,以及更底层的高阶模型。

什么是高阶模型?大家应该都知道《查理·芒格的智慧》这本书。查理·芒格一生拥有200多个格栅模型,他将这些模型用于投资的分析。而建立和运用思维格栅模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思维的创新。

高阶思维模型从哪里获取?直接学习数学?太扯了吧,直接就不懂啊。我个人理解,是从「反常识」的积累开始。

对同样一件事,你能发现哪些不一样的需求,提出不一样的观点?而积累看问题的其他视角,就需要积累各种反常识。

从哪里获取反常识?两条路径:

  1. 观察生活,身边有哪些反常识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
  2. 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这些知识源头的书籍,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 我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除了工作经验不足以外,那就是读的书太少太少了。知识储备不够,对问题的理解的层次只能停留在现有水平,容易过度依赖外部环境给自己的提升,而无法自己控制和突破,去寻找到更庞大的知识体系。

以下面三个反常识为例,说说生活中的各种高阶模型。

  1. 你可以不够聪明,但是你不能没有理性
  2. 优秀的 PM ,需要深入理解技术
  3. 不仅仅是写作,隐喻在生活中不可或缺

你可以不够聪明,但是你不能没有理性

聪明人为什么也会做蠢事?因为「聪明」,仅仅指的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

为什么需要掌握理性?因为人类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导致我们分析问题不够全面,最终容易导致决策错误。详情见《超越智商》读书笔记-摘要

大家对与理性思考,都应该看过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而那个理论其实已经在心理学中进一步更新迭代了,最新的是《超越智商》里面的三层心智模型。在卡尼曼里面只对思考做了快和慢的拆分,而慢的思考背后还有进一步的拆分,就是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反省心智才是我们要掌握的,里面的理性工具,就是 PM 要针对复杂环境要依赖的分析工具。

但是,又因为时间和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所以,完美的理性工具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限制里面做完整的分析再去判断,所以又引入了吉仁泽的《有限理性》和《适应性思维》。

所以,为什么我们很难拥有一套完美的产品方法论来适用于所有的产品?不同的方法论在不同的环境中总是互相打架,弄得 PM 也很痛苦。也许,这背后其实不仅是方法论不适用的问题,可能是思维底层的问题?比如 PM 分析完所有的方法论,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和探索,可是依然无法意识到问题究竟在哪里发生的,又应该如何解决。

~ 在2016年,我经历过一段很「痛苦」的时期,经常做错事了也意识不到问题出现在哪里,老是挨批,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也是那段时间在不断反思和探索,让我找到了「认知科学」。原来根源在于大脑认知能力的问题。于是,我顺着「认知科学」找到了我的前老板阳志平老师(《超越智商》的推荐序导读、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前往他的公众号【心智工具箱】和【开智学堂】,挖到了一系列神作书籍的宝藏:开智正典:心智升级百本经典导读(我全都买了),读了这批神书,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认知科学 + AI PM:


PM 需要理解技术

不是说 PM 不需要深入懂技术吗?

–> 理解技术,不是为了去编程做开发。现在的技术,从互联网到大数据到人工智能,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是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与「社会认知」当中。以《技术与文明》为例:

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文明?我们只知道,机器改变了我们周围的物理环境,更高效更便捷,但是机器对我们的精神生活又有何影响?对人类的价值观产生怎样的改变?(懒得打字,见书中截图)

回顾历史,每个年代都会大量投入成本到技术,哪些技术留下来了,哪些没有产生价值的技术被淘汰了。那么,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和影响有多大?在当前的社会,最大的矛盾点,也就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说一下自己最近换工作+选择行业的思考,思考背后也是读过《技术与文明》给了我巨大的启发,这些思考不知不觉存储在我的脑海和潜意识里,在遇到问题时,就迸发出对这一个问题更加底层的分析:

我要选择一份工作,工作的背后不仅仅是岗位,或者是公司,更重要的是选对自己要去的行业!

也就是我花未来5-10年甚至是20年的时间,对给自己的未来要做的事业进行长时间成本的投资,投资的未来,也就是要去看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行业下的公司,我即将要做的事情,可能成功的点在哪里?自己能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而未来,我要投入自己的所有精力,注意力到哪个领域?就是最看好什么方向?

人工智能在什么行业和领域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产品和技术要做的事情,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多大程度的改变?不同的行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程度,究竟有多深?甚至考虑到现在到未来的5-10年,政府和科学家们投入的力度有多大,等等……

所以人工智能从现在到未来的30年,一定不会放弃,甚至会加大力气投入的事情有哪些?人工智能现在开始火,但是未来人才富裕,个人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仍然是看中经验和自己能创造的价值。我的努力需要背后的资源和发挥的空间来支撑?

选工作,反而自己的个人兴趣、是否适合这个团队领导、关系等等因素都不是那么重要。并且,我自从在上家公司半个创业项目发现,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全心投入都会变去喜欢,然后努力做好要做的事情。努力真的就是产品最基本能力了。

那么,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热爱和精力,全部投资到自己认为更能创造价值的地方去?

思考:如何理解技术与产品、商业、人文之间的关系?……该问题持续探索中……


掌握生活中的各种隐喻

隐喻,大家的理解可能是文学作品中,诗意的想象和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定义,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在 NLP 中隐喻也是很重要的概念。)

隐喻为什么重要?

这是我在做 AI NLP 产品中,先发现隐喻对 NLP 语义分析重要性,然后又通过读《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两本书,才了解隐喻背后对人类、社会的深层次影响:我们都依靠「隐喻」而生活,它支配我们的思想概念、日常生活的平凡细节。

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以及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比如「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人工智能的隐喻,就是人类的「大脑」。所以,要理解人工在智能,就得理解人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思考:如何从「隐喻」的视角来看待 AI 产品?……该问题持续探索中……

~ 虽然在当前阶段不需要立刻掌握这些进阶技能,但越早开始积累越好,因为进阶技能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太庞大了,无法一下就学到位。

自己也在不断探索中…有时候自己都会忘记,究竟是为了提升自我而学习,还是不自主地被这些伟大的知识吸引。


总结:

在经历了多个 AI 产品的从 0 到 n,读了那么多神作,将自己的思考不断输出,嗯,就会发现,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并且我会在 AI PM 这条路坚持一路走下去。回头看看当年的自己一位 AI PM 在工作中的痛苦和幸福

感恩身边的师友和亲人的支持,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很难想象自己可以有如此坚韧的毅力和内在的动力,这都促使我在 AI PM 一路走到黑,不止不休。


  • updated,180517
  • created,180512
这是我的原创文章,如果觉得不错,可以打个赏~